飛羽-小鵐
台灣地區大部分能看到的鵐科鳥類首先是黑臉鵐,接下來就是小鵐了,小鵐在日文裡的名字是小頰赤,聽名字就知道小鵐的臉有一點帶紅色的感覺,體型也是鵐科鳥類中最小的,體型甚至比麻雀還小,但是在馬祖,小鵐應該是過境數量最多的鵐科鳥類,台灣常見的黑臉鵐比例反而還比較少呢。
台灣地區大部分能看到的鵐科鳥類首先是黑臉鵐,接下來就是小鵐了,小鵐在日文裡的名字是小頰赤,聽名字就知道小鵐的臉有一點帶紅色的感覺,體型也是鵐科鳥類中最小的,體型甚至比麻雀還小,但是在馬祖,小鵐應該是過境數量最多的鵐科鳥類,台灣常見的黑臉鵐比例反而還比較少呢。
乍看之下,髮冠卷尾有點像是台灣田園間常見的大卷尾,不過尾羽兩側會有向上翹如戰鬥機般的垂直尾翼,另外就是頭前端延伸出來長長的飾羽。
田鵐在台灣是屬於稀有過境的鳥種,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及華北一帶, 春、秋時候的過境鳥,春過境的時間比較早,三月多就有機會在野外看到牠們的蹤跡,體側栗紅色的縱斑跟不時豎起的冠羽可以跟其他鵐科鳥種做一下區別,如果是雄鳥繁殖羽那特徵就更明顯了。
琉球歌鴝是琉球群島當地的特有種,據說在琉球相當容易見到,但是牠在台灣可以說是迷鳥級的角色,距離上一次在野柳出現已經超過10年之久(2007年),期間在台灣各地也有過出現紀錄,但是見到的人也不多就是了......。
山鷸雖然說是鷸科,但是其實牠的活動範圍並不在我們一般概念中的溼地,低調充滿保護色的外觀加上主要以夜間活動為主, 想要找到他就算是老鳥也得費一番工夫。
偶爾聽到有人討論拍鳥鏡頭時 會聽到EF500 F4.5 這隻少見的鏡頭 EF545已經面世超過25年 但論起畫質 Zeta覺得它還是相當可圈可點的
草鵐是少見的迷鳥 即是在馬祖這樣容易觀察鵐科鳥類的地方也不是想找就能找到 這次記錄到的是比較樸素的母鳥 何時才能看到繁殖羽的雄鳥呢?
這次能近距離看到穴鳥 是位研究鳥類的替代役役男告知的 起因是牠大概是因為體力虛弱 所以降落到一艘海洋研究船上 輾轉交由他處理 我也因此有了近距離觀察的機會...
白眉燕鷗是馬祖數量僅次於鳳頭燕鷗的燕鷗 來到馬祖的時間通常比較晚 所以也是在馬祖繁殖的五種燕鷗中最晚離開的
金鵐在台灣並不是非常容易看到的野鳥 但是牠在馬祖幾乎每年都可以見到 金鵐在亞洲曾是分布非常廣的鳥類 但近年來受到大量捕捉作為食材 數量已經嚴重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