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RX10 IV 是2017年推出的專業級類單眼,為什麼 Zeta 這樣說呢?因為RX10 IV 的規格在各方面來說都到達類單眼的最高等級,原本類單眼只是被用來形容造型、手感類似單眼相機的DC(一般的小型數位相機),但是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只要是各家旗艦級的數位相機都會被冠上類單眼的稱呼,說真的,當 Zeta 聽到像RX100 這樣輕便的口袋機都被稱作類單眼的時候,心裡總覺得怪怪的,不過名稱這種事情只要大家可以互相理解不要誤會就好了。
Sony RX10 系列是一條規格強大的產品線,一寸的感光元件加上品質良好的旅遊鏡規格,對於需要輕便又對畫質有一點要求的人來說實在是很方便,除此之外 Zeta 會看上 RX10 其實還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4K錄影音HRF慢動作錄影,雖然錄影有大約30分鐘的限制,但是暫時充當一個小型錄影機也是足夠。
內容物東西也很簡潔,相機、USB線、充電器、原廠電池、背帶,不過說真的,其他再多的東西也用不到,少一點還比較環保。
簡單的說明書,連光碟也省略了,想要更詳細的操作說明就到網路上找吧。
RX10系列的機身造型都十分相似,如果不是一些按鈕跟左肩的型號,一定很容易跟RX10 III混淆。
整體上大小跟單眼比起來稍微小一點點,但是配的鏡頭可是24-600mm,如果轉頭看一下隔壁棚 Nikon 1 系列出的70-300mm f/4.5-5.6 vr 跟M43的Panasonic 100-300mm / F4.0-5.6一比,就可以看出RX10 IV真的是已經極度輕量化,而且光圈還大一級。
RX10 IV 的EVF 畫質相當好,不過也因為像素密度的關係,所以其實小小一片卻還比螢幕還要耗電。
可翻轉的LCD,很可惜的是看來SONY是打算一直使用這種翻轉螢幕而不是像DV那樣的多角度翻轉螢幕,雖然這樣在低角度拍攝已經很方便,但是在其他情況下方便性還是有差別。
腳架孔的位置相當後面,如果裝上快拆板會凸出來,背在身上又不舒服,Zeta 覺得是一個小缺點,但是如果比較一下鏡頭長度,那顯然是沒辦法再前置了,就一個小小瑕不掩瑜的小地方。
單卡SD卡插槽,如果要錄100M 的4K影片那記憶卡還需要挑一下
側邊的接頭也滿豐富的,監聽耳機、麥克風、快門/充電、畫面輸出,若不是錄影30分鐘的限制,不然就真的可以取代錄影機了。
閃燈位置很高,但是如果是直接拍微距,那還是會被自己鏡頭擋到而留下黑影,就算加上內閃用的柔光照也無法改善,所以如果真的要用RX10 IV 拍小蟲的話,加一個 DCR-250 之類的外接鏡頭會方便非常多喔。
RX10 IV 性能基本介紹
相對於RX10 III ,Zeta 覺得 RX10 IV 最大的進步主要是在對焦以及連拍性能,從A9下放的315對焦點以及每秒24張的連拍、249張的buffer,就算是其他家頂級DSLR也沒辦法開出那麼好的規格,而這些進步正好可以用在飛羽的攝影上,雖然說RX10 III 本身的性能也不差,拍攝一般活動也是相當足夠,但是看新品定價差異大概只有10%, Zeta 是覺得如果可以直上RX10 IV 那就直上吧。
又如果說沒有拍鳥的需求,那RX100 V 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才是更好更輕便的選擇。
RX10 IV 的對焦模式有5種,分別是:
- 單次AF
一般拍攝最常用的對焦模式,對焦完成後即鎖定焦點,適合拍攝固定物體。 - 自動AF
自動切換單次對焦跟連續對焦。 - 連續AF
半按快門的時候,相機不會發出對焦提醒聲,而是會不斷的尋找合焦目標,正好適合用來拍攝飛羽。 - DMF
DMF 是 Minolta 時代留下來的設定,那時候還沒有USM馬達可以在設定成自動對焦的時候還能手動輔助,所以 Minolta 發明了DMF 對焦模式,如果單次對焦目標不是我所想要的,可以手動微調,這樣就不需要再一次重新對焦,可是這樣就沒有辦法在連續對焦的設定下使用,所以對 Zeta 來說也算是一種用不到的功能…。 - 手動對焦
搭配螢幕對焦點放大以及峰值對焦,可以提升手動對焦的成功率。
雖然說有這麼多種對焦方式,但是我在拍鳥時真正會用到的只有連續對焦而已,畢竟拍攝對象隨時都可能會有小幅度的移動,只有在真的難以對焦的時候才不得已改成手動對焦。
觸控螢幕感覺非常適合在錄影時使用,但是 Zeta 的使用習慣都是利用 EVF 拍照,螢幕只有檢視照片時才會用到,原本想說不會用到觸控螢幕的設定,但是有時候還是會觸發鼻子對焦的支線任務,所以後來就直接關閉觸控螢幕,當然你也可以設定一下觸控螢幕的範圍來避開鼻子壓到螢幕的問題。
HFR慢動作錄影功能非常的有意思,可以將短短幾秒的動作拉長到10倍甚至40倍的時間來呈現,可以選擇終了觸發跟起始觸發,我通常是使用終了觸發,感覺有確定畫面出現後在按下錄影比較心安,只是HFR錄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準備,還有如果物體移動的話不能重新對焦,實際上使用比較需要較多的前置準備。
加裝Olympus TCON-14B增距鏡測試
對於拍鳥來說, 600mm 其實只是標準焦段,永遠都是有不夠長的時候,所以當看到RX10 IV 鏡頭前端有72mm螺紋的時候,我就在想說有沒有可能外加增距鏡來延長焦段,畢竟防潮箱裡的Olympus TCON-14B 素質相當好,以前接在相機上還有增加快門速度的神奇副作用。
但是實際上稍微用手對上去測試一下,先不說解析度整個驟降的問題,原本低色散的鏡頭馬上拍出一片紫光,既然連手邊最好的外接增距鏡都如此,那相對輕便好用的Tcon 17大概也沒有甚麼好測的了,發現這種外接增距鏡真的只能用在小DC上,如果使用對象是片幅較大的機身畫質減損得很嚴重,但是以前放在Canon SX50IS 之類的相機上就比較沒有這些問題,以前覺得說這些品質不錯的增距鏡留著總有機會用到,這次是真的徹底死心了…。
輕便的拍鳥利器
雖然RX10 IV 在數位相機界已經是重量超過一公斤的大塊頭,但是跟前面的單眼系統比起來重量更是輕到不行,F4的大光圈(對,在600mm下,F4就已經是大眼睛了)跟防手震,全程手持也可以,如果要上腳架,一個簡單的Manfrotto 728b 就綽綽有餘,總重才大約2.9KG,而且有防手震加持,多數時候即使手持也能拍到不錯的照片!
平常如果是為拍鳥兒出門,那當然是拿出重裝備來使用,但是家庭出遊,如果還帶著長鏡頭,那可能要被白眼到死吧…,這時候 RX10 IV 就可以拿出來一次補完所有焦段,DSLR部分就只要帶標準變焦鏡跟超廣角就好了。
Zeta 以前也使用過如Canon SX50 IS 的長焦類單眼,但是畫質跟相機反應速度實在是天差地別
RX10 IV 飛羽實拍
雖然說RX10 IV加上腳架也沒多少重量,但是手持的便利實在難以取代,所以我平常幾乎都是手持拍攝,ISO 設定多半介在200-400之間,少部分快門速度不夠我手持才會最多開到800,對焦模式就交給相機廣域對焦,如果遇到前遮之類造成不易對焦及對錯物體時會改為單點對焦。
這段時間有不少白鶺鴒過境,第一張是小心摸近到大約10公尺的距離然後等牠靠近,用翻轉螢幕低角度拍攝,未裁切,白鶺鴒白面亞種。
白鶺鴒灰背過眼線亞種
黃鶺鴒
這時候的灰鶺鴒跟黃鶺鴒對入門賞鳥者有點不好分辨,但是實際上灰鶺鴒的灰意思是指牠背上覆羽的石板灰,不是指牠的整體體色,還有牠們的腳色不一樣,黃鶺鴒腳是灰黑色,灰鶺鴒腳是肉紅色。
黃尾鴝在春秋過境都有不少數量,也算是比較容易親近的鳥,通常看到的是亮橘色的公鳥居多。
通常出現在海岸的藍磯鶇
小鵐,體型比麻雀還小,紅紅的臉頰,日本有個貼切的名稱:小頰赤。
雖然說只是1吋感光元件的機身,不過背景夠遠的話也可以有很漂亮舒服的散景表現!!
田鵐
不常見的鵐科鳥類,以往看見都是離得遠遠的,今天居然遇到一隻相當親民還經常跳上枝頭的田鵐。
蒼鷺,未裁切,這張是跟小鵐的散景做比較,如果背景距離不夠或是比較雜亂,散景還是醜醜的…(小片幅的宿命)。
冠八哥,受到外來八哥的影響,族群一度下降,不過這幾年北部有一些地方的族群據說還滿固定的。
意外撿到的鴛鴦母鳥,光線暗、角度差、距離遠,而且看到人之後還越游越遠,純紀錄照。
棕背伯勞,單體戰鬥力高,曾有捕捉過比自身還要大獵物的紀錄,貨真價實的小猛禽XD
我跳!!!
大概也只有拿著 RX10 IV 會讓我想要去嘗試捕捉這種鏡頭了吧
白頭翁,城市三寶之一,親民的角色。
黃眉柳鶯,體型小、好動,長活動在林蔭下,如果不是RX10 IV ,要用其他類單眼跟上牠的動作可不容易。
因為背景枝條雜亂,對焦點容易誤判,所以改用中央對焦點,不得不說RX10 IV 的機身性能在這種題材下拍起來還滿輕鬆的。
頭頂淡淡頭央線也算是牠的特徵之一。
極北柳鶯複合群
難以分辨的柳鶯,要再進一步分辨只能靠鳴叫,就留給進階的大師們挑戰了…。
鏽鵐
這幾天看到的鳥最意外的就是牠了,中國近年大量補食金鵐(禾花雀),連帶的鏽鵐也成為捕捉目標,所以數量也是急速下降,還看到不只一隻真的很意外。
珠頸斑鳩
常見斑鳩,特色是頸後一片黑底白點。
紅頭山雀,出現在台灣中高海拔,體長不過 10公分,尾巴佔了快一半,可見體型之小,常群體活動,因為這次拍攝位置在陰暗處,所以ISO有開到800,快門1/125~1/200,勉強留下幾張還可以的照片。
家八哥
常見的外來種。
靠著連拍,捕捉到瞬膜關閉的一瞬間。
寬嘴鶲
秋天常出現的三種灰色鶲之一,胸前黑斑不明顯,要把牠跟灰斑鶲、烏鶲分清楚需要一點功力。
受到前遮干擾,這張是靠峰值對焦手動才能順利對焦。
樹鷚,鷚科鳥類有許多相似種類不好分辨,不過耳後白斑跟背上的橄欖綠,牠的身分應該是樹鷚,距離甚遠的紀錄照。
紅嘴黑鵯
台北的公園鳥,出了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剛好就聽到台灣欒樹上傳來牠們的聲音,只顧吃東西,完全不理會人們走來走去。
黑眉擬啄木(五色鳥)
拍紅嘴黑鵯時又飛來兩隻黑眉擬啄木,俗稱五色鳥,又因為叫聲像敲木魚,所以被叫做花和尚,繁殖季也滿常被圍拍的…。
黃頭鷺
公園草地上一堆黃頭鷺在找東西吃,沒有大動作的話基本上都不會驚擾到牠們,冬羽的黃頭鷺只有額頭一小塊羽毛是黃的。
菲律賓輝椋鳥
原本引入作為觀賞用,後來逸出後數量越來越多,這隻應該是亞成鳥。
紅冠水雞
公園水池的常見鳥,很習慣人的活動所以可以靠很近,未裁切。
水雉
有名的凌波仙子,又被叫做菱角鳥,現在羽色沒那麼鮮豔,加上拍攝當天是陰雨天,色彩看起來很平淡。
棉鴨
又稱為棉鳧、綠背棉鳧,體型只有30-36公分,主要分布在南亞及東南亞,在台灣出現的雁鴨科中應該是體型最小的了,雄鳥非常可愛,只是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見一面…。
東方鵟
陰天、逆光,當下來不及調整曝光補償,後期加亮之後勉強可以辨識,但是雜訊表現就整個悽慘了,ISO 400、快門 1/5000 <<整個悲慘。
鵲鴝
與菲律賓輝椋鳥一樣原本都是被引進當作觀賞鳥,逸出後族群越來越多,這隻是雄鳥,母鳥胸前顏色較灰。
RX10 IV 追焦連拍測試
Sony RX10 IV 最吸引人的規格就是等同於A9的對焦系統,加上24FPS的連拍速度,如果善加利用,想見可以拍出許多以往不容易拍攝到的畫面,這也是我對RX10 IV深感興趣的地方,這一套對焦系統用在拍攝飛鳥上到底有多少的實用性相信是所有人所好奇的,所以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天所拍攝的追焦測試紀錄。
因為拍攝飛鳥的機會總是突發而來,所以在按下快門的當下未必是針對飛行中的鳥兒作設定,不過我在這裡還是把當時的設定提供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測試短片都是由24FPS高速連拍+廣域對焦然後以1秒10張的速度串接成影片,所以如果想知道當下真實速度,那把Youtube調成2倍速就差不多了(真實應該是2.4倍)。
第一個是在尋找目標的時候,突然一隻蒼鷺從天而降,雖然有背景干擾,但是第一張照片就直接鎖定在蒼鷺上,但是在下降的時候明顯受到前景干擾所以主體有失焦,不過在前景消失後對焦又馬上鎖在蒼鷺身上,不過因為目標相對來說大又明確,相信在中階以上的DSLR基本上應該都可以作到這個程度的追焦,但是對數位相機來說,因為拍攝過程中通常受到黑屏影響,不脫焦或找不到目標應該是很困難吧。
相機設定:M模式、ISO:500、600mm、F4、快門:1/500
第二個是拍攝八哥,然後也是我在整個使用RX10 IV過程中最驚訝的一次使用體驗,原本八哥在我對面馬路上,由影片可以看出雖然背景單純,但是自動對焦點還是沒有在我想要的目標而是被後面的水溝蓋吸引過去,突然八哥起飛像向我飛近後,當下我是馬上失去目標,但是我還是試著循著八哥可能的飛行軌跡擺鏡,結果運氣非常好讓他成功進入觀景窗,其實也EVF中也只知道八哥有入鏡一瞬間,但是回來檢視照片,發現拜強大的對焦以及24FPS之賜,有5張是完全有對到焦的照片,這樣子的拍攝體驗就算是用DSLR也很難擁有的!!
相機設定:A模式、ISO:640、600mm、F4、快門:1/200~1/2500
擷取一下有中焦的五張照片,有調整亮度,所以會跟影片中顯示的略有不同。
最後是拍攝白鶺鴒的飛行,白鶺鴒的飛行模式是一上一下的波浪狀,所以很難讓牠固定在觀景窗之中,所以這次的拍攝其實也是徹底失敗的,在影片中可以看出過程中RX10 IV一直嘗試跟上白鶺鴒的行動(其實已經可以看出對焦速度已經跟不上),但是隨著距離的增加很快就脫焦,當白鶺鴒展翅的時候,RX10 IV 還是嘗試跟上,只是展翅的時間太短,還沒合焦就已經收翅,直到停下來之後才能順利合焦,雖然說這樣的拍攝嘗試結果是失敗的,但是我個人的理解是對焦系統其實一直在尋找白鶺鴒,如果是其他相機,在追焦失敗的時候肯定直接對焦在背景的某個物體上了,總之,我目前的技術沒辦法處理這種狀況,也許到了RX10 V 的時候就有辦法面對了…。
相機設定:M模式、ISO:500、600mm、F4、快門:1/500
RX10 IV 錄影測試
RX10 IV 最高的錄影規格是4K,而且流量是100M,可以外接麥克風跟監聽耳機,除了單段30分鐘的錄影時間上限之外,根本就是一台小錄影機了,很可惜錄影時間到了之後就會自動斷掉而不是自動開始第二段,不然還可以透過後製連接起來,所以如果真的有長時間錄影需求還是得上Sony AX700 類的錄影機阿。
除了高解析度的4K錄影之外,RX10 IV 還有一個很好玩的HRF慢動作錄影,可以用240FPS、480FPS、960FPS錄影,然後以10~40倍慢動作撥放,只是格數越高,拍攝的解析度越差,所以我都是只用240FPS來錄影,最少可以得到1080P的畫面。
在記錄生態畫面的時候,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甚麼動作,所以我預設都是終了觸發,確定有我要的畫面出現之後才開始錄影,也因為這樣才捕捉到這次棕背伯勞吐食繭的畫面。
Sony RX10 IV 使用雜感
平常為了追求畫質,拍鳥都是用DSLR搭配定焦L長鏡,所以如果有拍到作品,畫質表現通常都是值得信賴的,但是整套組合下來,即使是使用相對輕便的EF400 F5.6 ,也會讓重量到達4、5公斤以上,幾乎不可能隨時攜帶,這段時間拋棄DSLR,全天帶著RX10 IV,不得不說第一次有了輕鬆拍鳥的感覺,可以輕易手持的機身讓拍攝飛行中的小型雀鳥變得可能。
如果你最在意的是輸出的畫質,那我想RX10 IV 沒有理由可以勝過全片幅的機身跟定焦大砲,但是如果你可以接受1吋感光元件的畫質,那RX10 IV 的24FPS 連拍可以讓許多大砲鏡頭難以拍攝的畫面變成可能,尤其是涵蓋面積高達65%的對焦點,只要把主題維持在中間都有機會讓對焦系統自己抓取主題,實際使用起來比DSLR還要好用。
官方給的電池拍攝張數不多,但是實際上拍鳥都是連拍為主,所以實際上可以拍攝的張數遠勝官方標示,拍了一千多張照片,電力顯示還在93%,所以真正耗電的應該是開機時間吧?而且就算電力不足,還可以外接行動電源解決,這樣也降低了對購買第二顆電池的需求。
600mm/F4 的大光圈,加上防手震,降低了對腳架的需求,不過我自己手比較不穩,快門還是要設在1/160~1/200以上才比較不會有手震的問題。
以前會堅持使用DSLR拍鳥,只是因為不管是畫質、反應、對焦,DSLR都是壓倒性的勝過DC,但是用過 RX10 IV 之後,我卻覺得在飛羽這項攝影題材之前,RX10 IV 跟單眼卻是互有勝負,尤其是那一份輕鬆感真的是不可言喻,而且不只是肩膀脖子變輕鬆,連荷包也是喔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