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戰地走讀

0
766
馬祖戰地走讀

相信大部分的人對馬祖的印象就是前線、戰地
而多年下來馬祖各島業也累績了非常多的戰地景觀
其中南竿島是馬祖列島的戰地心臟
以雲台山馬祖防衛指揮部與周邊軍事佈署為核心
中央大道為軸線
往西是運輸補給軸
往西南方構成了防禦作戰軸
東南方則是提供後勤與撫慰設施的主要基地
此三大軸線構成了南竿島戰地文化景觀的梗概

現在就來看看馬祖南竿到底有多少的戰地遺痕吧

  1. 戰地博物館
  2. 戰地之巔
  3. 防禦作戰
  4. 運輸補給
  5. 後勤撫慰
  6. 紀念時代
  7. 轉換風景

戰地博物館

馬祖各島的據點配置均依順時鐘方向編號,南竿島共有95個據點分佈,在島嶼邊緣構成鋼鐵防線。2016年縣政府以起始據點-01據點(勝利堡)做為戰地博物館群的核心館,館內展示馬祖戰地文化的歷史脈絡、戰略佈署、遺產價值、據點生活與珍貴影像檔案等,不僅是認識馬祖戰地遺產的入門,也是南竿戰地走讀的第一站。

南竿島是馬祖的戰地心臟,肩負前線作戰指揮重任的「馬祖防衛指揮部」即駐防於此。順應島嶼地質與地形的特性,在沿海突尖處構建防禦據點以達成制空制海目標是各島最主要的戰略配置。01據點是一座深入海面的半島島礁上的碉堡工事,位於狀如螃蟹的南竿島的中央咽喉,不僅是防衛南竿北側海岸的樞紐,更佔據扼守福澳港的重要位置,並與94據點、09據點構成火網交叉,頗有虎口鋼牙之勢。

01據點 勝利堡

01據點構築於1960年代,原來的形式只有狹窄的坑道連接各個射口機槍堡,而中間部份是岩層土堆,上面配置散兵坑。此狹小的空間不僅肩負防禦任務,同時也是弟兄們生活睡覺的地方。在那個物資缺乏與訊息管制的年代,隨身聽是弟兄們所能擁有的少許娛樂,每到休息時間各個機槍堡所播放的各種樂音同時響起,交雜迴盪在坑道間,苦中作樂的阿兵哥於是笑稱這裡是「地下街」。
1985年為改善據點環境與強化戰備能力,軍方共動員六百人力,花費一年時間,從鑽洞埋炸藥、挖空岩盤、碎大石挑海沙、綁鋼筋灌漿、甚至管線油漆工作都由連上弟兄就地取材一手包辦,在岩層坑道中闢建了中山室、寢室、排長室、廚房和廁所,以及在屋頂上裝備四管50機槍、交通溝、散兵坑以及儲水槽,形成現在的規模,並命名為「勝利堡」。

戰地之巔

南竿島第一高峰雲台山具有標誌性的軍事價值與功能,以此制高點作為作戰指揮中心,並與深藏在岩壁中蜿蜒通達的地下坑道,掩蔽在山溝中的軍事聚落、發電供水設施以及提供統帥將領休憩的秘密基地,構成戰地運作的核心。

文化路沿線軍事園區

連貫濱海大道及中央大道之間的文化路,因途經縣府民俗文物館、經國紀念館(文化局)等重要文化設施而命名,路旁兩側可見有許多閒置的軍事建築,因路線位於雲台山及腰山的山溝,具備極佳的防禦位置,原為國軍後勤旅部所使用。沿線除了軍事建物外,還包括多個軍事坑道、山谷集水系統、火力發電廠及活動表演場地等,各項生活設施齊全,形成一處聚落型態的軍事建築群。

雲台山

雲台山標高248米,為南竿島的第一高峰,山頂設有瞭望台,能環視東莒、西莒、北竿及大陸北茭半島一帶海域,視野極佳。根據歷史記載,早在明初時期,雲台山就是海防武備的戰略地區,在國軍進駐後因其地理位置及絕佳視野成為中央指揮所,並於地下開鑿兼具通訊及防備的中央坑道。
馬祖防衛指揮部於1996年興建軍情館,藉以強化官兵敵情教育,2010年軍方為促進地區發展觀光產業,同意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就原址軍情館整修,並展示國共對峙時期,大陸地區軍用武器、宣傳文宣、生活用品、沿海位置圖等軍事情報。
*軍情館僅開放本國籍民眾參觀,參觀時請備妥身分證件。
 

勝利山莊

往清水村勝利水庫臨近自來水廠的山壁觀看,不難發現一處仿宮闕造型的廊道,廊道旁可以看見兩個軍事坑道口,名為勝利山莊,其實這裡是戰地政務時期國軍所開鑿的坑道招待所,利用馬祖地下花崗岩盤堅固的特性,為當時視察防區的三軍統帥、高級將領及貴賓,提供一處安全無虞的休憩住宿場所,歷任總統視察馬祖時皆曾入住於此。
坑道內除了住宿空間,尚有會客室、宴會大廳、展示廳,內裝隆重氣派,宴客的大圓桌中央的圓洞,原為放置E88(拐拐)電話的位置,若在用餐時發生戰事,最高指揮官方能傳達命令,即時完成戰略佈署。
*僅開放本國籍民眾參觀,參觀時請備妥身分證件。
 
 
 

防禦作戰

從制高點雲台山往島嶼西南面延伸,連續且密集的坑道、據點構成最堅強的防禦網,守護島嶼最容易被突破的沙岸地形。沿著澳口發展並和軍事設施交錯相融的常民聚落,更是「軍民一家」的時代寫照。

軍醫院

馬祖軍醫院位於中興嶺往鐵板聚落右側方向,設立於1955年,早期是馬祖當地重要的野戰醫院,不論軍民只要有創傷或是疾病皆會到此就醫看診,醫院後方為1979年拓建開鑿地下坑道,坑道出口直通文化路上的勝利坑道,坑道內部尚有各種醫療診間。在國軍精實專案實施後,將編制縮小改制為聯勤馬祖野戰醫院,不再受理全民健保業務,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轉變。
**本處仍有國軍駐守,尚未開放民眾參觀。

北海坑道

1958年金門發生八二三砲戰,中共以隔海砲擊的方式,企圖摧毀島上的軍事設施。有鑑於當時戰況激烈,國軍確立「保存戰力、以守為攻」的戰略目標,利用花崗岩地質堅硬的特性,為兵力及軍武提供最佳保護,進而著手進行開鑿地下坑道計劃。1968年於南竿、北竿及東引開鑿軍事型地下碼頭,專供小艇進行游擊戰時補給調度、保護砲艇、保存戰力之用,稱為北海專案。
其中又以位於鐵板聚落旁的北海坑道,工程最為浩大,當時坑道挖掘的工程動員兩個師、三個步兵營、一個工兵營混編成三組,除了使用雷管爆破炸藥外,其餘僅用十字鎬、圓鍬、畚箕等工具,徒手挖掘坑道及搬運石堆,不分晝夜輪流施工,在經歷820天後,才完成這座氣勢磅礡的地下碼頭。
北海坑道外海岸可見兩個半沒入水中的坑道口,是為小艇進入地下碼頭的出口及入口,內部則呈現井字型交錯的坑道,坑道漲潮時水深8米,退潮時水深4米,高18米、寬10米,足夠的停泊空間及單一動線設計,讓小艇能夠在地下碼頭的水道內順利進出執行任務。

大漢據點

鄰近北海坑道的大漢據點,掩蔽在綠蔭之下,隱匿於山野之中,從外觀難以發現這是一座三層型式的海防據點,過去為砲兵連隊駐守於此,地上一層為軍方連部,地下第一層則設有生活空間及預備機槍陣地,地下第二層為主要軍事戰備設施,由一條主坑道及四條支坑道佈建而成,主坑道兩側鑿有中山室、彈藥庫、儲藏室等空間,支坑道則是通往90高砲陣地。
據點內的四座90高砲,砲口面向南方海域,與莒光島的33、46據點對向防禦,在莒光水道上交織成嚴密的射擊火網,砲台的牆壁上依稀可見高砲射程距離以及中共戰艦辨識圖,可見當時對峙的情勢十分緊張。
隨著兩岸情勢和緩,大漢據點退去肅殺的軍事氛圍,當時所開鑿的砲口及坑道極具觀光發展的價值,經由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整修後開放遊客參觀,天氣晴朗的時後可遠眺莒光島,夏季的夜晚更成為藍眼淚的絕佳觀賞地點。

鐵板聚落

鐵板聚落位於南竿島的南方,戰地政務時期改名為仁愛村,舊名鐵板村,因為村澳口的海床,有一大片的暗紅岩石,退潮時顯露,遠望猶如一大片堅硬的鐵板,故有此命名。
矗立澳口的天后宮是聚落居民的信仰中心,順著廟後方斜坡小路直上仁愛舊市場,路旁兩側可見傳統木造間排建築以及戰地政務時期的店街樣式,這兩者與現代建築錯落交融,走一趟鐵板聚落,猶如閱讀一本馬祖歷史的教科書,見證空間及時間的轉換。

海龍部隊

海龍部隊位於鐵板聚落到津沙聚落的戰備步道上,經過營區時可以看見一個陸軍兩棲的牌坊,牌坊上塑有「龍騰虎躍衛國疆、海域殲敵耀英豪」對聯,宣示其捍衛國土、奮勇殺敵的決心。海龍部隊屬陸軍特種部隊之一,主要執行海域巡弋、漁船驅離、水文偵察、運補護航、海上救難等任務。
*本處仍有國軍駐守,尚未開放民眾參觀。

津板戰備道

興建於1961年的津板戰備道,是鐵板聚落到津沙聚落的交通要道,當時的指揮官田樹樟中將為了能夠拓展據點及聚落間的對外聯絡及方便運輸而下令施工闢建。興建之初,資源較為匱乏,為了節省材料,僅在車子行徑的部分使用水泥,其餘則以泥土覆蓋,形成特殊的車轍道景觀。開放觀光後,因其極具歷史教育意義及觀光價值,做原貌修復並增加人行木棧步道,現為民眾健行慢跑的好去處。

津沙聚落

津沙聚落位在南竿島的西南方澳口,現為馬祖四大聚落保存區之一。早期因為津沙澳口面向閩江出海口,居民大多從事捕魚、經商、海上貿易、引航人等行業,其中又以引航人的行業最為特別,因為閩江口外海島嶼星羅棋布,帶領大型商船避過暗礁,順利抵達福州港。
因著這獨厚的環境優勢,讓漁村聚落迅速繁榮興盛,各式商店煙館林立,演變成為南竿島第二大的聚落。國軍進駐後,為保護國家機密,禁止居民出海捕魚或進行海上貿易,再加上六、七零年代漁源枯竭,以至居民生計受到影響,人口大量遷居台灣或是其他村落,徒留老屋凋零。近年來因社區營造、聚落保存意識興起,政府編列傳統建築修繕補助經費,鼓勵民眾修繕傾頹的石屋古厝,讓過去傳統漁村的樣貌得以保留,居民也慢慢回流經營民宿、咖啡館與餐館,吸引觀光客前來觀光旅遊。

運輸補給

馬祖港在戰地時期作為島嶼與外界連絡的唯一通道,此一軸線不只承載著戰備、物資與人員的補給交通,更是牽繫著情感、心理、關係的起伏流動,並與周邊的空間、聚落發展息息相關。

迎賓館(卡蹓英雄館)

馬港迎賓館曾經是國軍接待高級外賓的休憩中心,地處馬港聚落的制高點,視野遼闊,港口風景可以盡收眼底。迎賓館內部設有將軍房、上校房、少校房、尉官房及士兵房,階級分明。迎賓館因國軍實施精實案人員銳減需求減少而釋出,近年來移撥給縣政府管理。縣政府進行招標委外作業後,現由地方旅館業者轉型成為軍事風格旅店經營。

馬港商店街

馬港聚落因馬祖港所帶動的補給運輸動線,帶動了商業繁榮景象,居民紛紛自津沙、珠螺、北竿等地遷居來此經商。街上可見彈子房、洗衣房、浴室、五金行、名產行、書店、麵包店等因應軍人需求的商店林立,街道主要分為新街及舊街;新街為軍方協建,為兩層式拼排建築;舊街原本為木造間排建築,但是因為七零年代的一場大火,讓木造建築瞬間付之一炬,現在的舊街是後期國軍協建。

光武堂

座落在卡蹓英雄館旁的光武堂於1978年興建啟用,曾經是當地軍民的娛樂中心,有放映室、集合場、演員梳妝與休息室等設施,除了能播放電影外,勞軍的活動也會在此舉辨。
光武堂後方還有當年最時髦的溜冰場,購票後可以租借溜冰鞋使用,也是電影開演之前,軍民同歡的遊樂場所。隨著國軍實施精實專案後,觀影人潮變少,電影院也吹起熄燈號。直到社區發展協會在2009年向政府申請經費,將閒置多時的馬港光武堂再次利用活化,轉變成為居民活動中心。

天主堂

馬港天主堂位於門前山腳下,與位於澳口的天后宮遙相對望。國共對峙時期的馬祖醫療及教育資源不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指示成立教區以撫慰人心。在當時第一任的蘇神父親自設計與當地駐軍協建下,馬港天主堂於1971年完工,外型是白色扇形鑲紅邊建築,屋頂上用浮雕的方式呈現聖家和樂圖,建堂計畫還涵括孤兒院、診所及修女神父宿舍和緊鄰的金門地方法院連江法庭,日後又增建寶血幼稚園。

招待所(海天酒店)

位於馬祖天后宮旁的海天酒店,其建物原是作為馬祖港指部聯合大樓,負責指揮補給艦進出以及調度港口運輸作業。1985年後福澳港碼頭竣工,港口指揮部調往福澳港,原大樓轉型成獎勵有功官兵將領的軍用招待所並提供眷屬探訪休憩之用。2007年軍方釋出該棟建築,移交給連江縣政府管理,後透過招標的方式委外經營,即為現在的海天酒店。

六六據點

國共對峙時期,馬祖軍港為軍民兩用港口,不論是後勤補給作業,或是台馬兩岸交通往返皆在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從東南到西北的海岸線佈有編號60~69等10個海防據點,海岸突岬的據點編配高砲,負責遠程攻擊;靠進澳中的據點設有槍陣地,得以近程射擊敵軍,再配合澳口內的軌條砦及蛇籠設施,形成多層次的攻擊及防禦雙向軍事佈建。
位於天后宮旁的66據點,雖然不主攻擊或防禦,但是在據點後方開鑿一座坑道,作為存放油品的儲藏室,據點兵力主要負責船艦油品補給的任務。

馬祖軍港

馬祖軍港位於馬港聚落澳口,原為居民出海捕魚停泊漁船所使用。國軍進駐後,啟用為南竿島的軍商通用港口,鋪設反登陸軌條砦,並在沙灘上放置拒馬蛇籠等軍事設施,冷戰時期之初還設有美國情報機構,當時可輕易看見藍天鵝水上飛機在此起降,執行任務。1955年後由海軍指揮部進駐管理,並將現在的海天酒店設為馬祖港指部聯合大樓,負責指揮補給艦進出港運輸作業。
1966年曾發生反共義士吳文獻投誠事件。吳文獻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守備7師登陸艇戰士,為了投奔自由的口岸,不惜殺害艦長,而後駕駛F131登陸艇投誠,當時就是自馬祖軍港登陸,喧騰一時。

馬港天后宮

廟宇沿革馬港天后宮創建年代已不可考,相傳為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為求神明庇佑於津沙、鐵板、馬港、東引等村落建造天后宮。村中耆老有言,清末民初之時,天后宮為兩層木結構廟與形式,登高可眺望閩江口海域,直到1943年抗戰後期,張逸舟與林震合謀併吞林義和勢力,張逸舟為安撫民心,在此重修天后宮,並留下「重脩馬祖島天后公記」的碑文。
1963年海軍港口指揮部進駐於此,不慎將廟宇西側廂房燒毀,當時馬防部司令官彭啟超下令重建天后宮。一直到2000 年有鑒於廟體狹小、屋簷漏水等問題,廟委會在請示媽祖後重建,據悉當時募得兩千多萬善款,國軍當時所蓋的閩東式舊廟全部拆除,改建為宮闕閣樓形式之廟宇。
 

後勤撫慰

在漫長等待與準備戰爭的過程中,娛樂休閒性質的文康中心、電影院,乃至直指生理需求與情緒出口的特約茶室,在那個封閉與禁錮的年代,扮演著極為重要的撫慰功能,交錯著偶然與必然的戰地人生。

 

梅石特約茶室

梅石特約茶室位於梅石營區與梅石聚落之間,為排解離鄉背井的國軍之生理與心理需求所設立的撫慰設施。國軍進駐馬祖之初,首設特約茶室於牛角聚落(現復興村),1960年梅石馬祖官兵文康中心成立,將特約茶室遷至梅石聚落。
「特約茶室」又被暱稱「軍中樂園」、「八三么」,據傳軍中通信單位使用的中文電報明碼,女性生殖器官的電碼是8311,於是 831便被流傳成為「軍中樂園」的暗語,當時發行軍官及士官兩種階級的票券,購買票券後需走過鵲橋才能進入芳閨。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特約茶室的存在,成為許多莫名被捲入戰爭與絕望的軍人一絲慾望與希望的出口。
戰地政務解除後,國防部順應立法委員質詢「軍中樂園的存在,違反婦女人權」的反對聲浪,陸續關閉金馬軍中樂園。至此,伴隨著馬祖戰地政務實驗近四十年的軍隊「性服務」文化寫入歷史。而後梅石特約茶室改為軍方核生化教室使用,國軍精實專案實施後為軍方釋出。

中正堂及文康中心

中正堂位於南竿梅石村馬祖防衛司令部幹訓班下方,早期是南竿地區第一座的電影院,入口可見一竣工紀念碑文,留有「謹獻此堂為我國革命軍之父總統蔣公壽誕,馬祖全體軍民敬獻,高苑田樹樟恭題,中華民國四十九年十月」 「陸軍第八十一師二營暨二四二團第四連第五連官兵建」等字樣。田樹樟為馬祖守備指揮部第三任指揮官。
中正堂早期為軍民從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每到假日觀影人潮湧現,當時讓鄰近的梅石聚落宛若台北西門町那樣繁榮,商店林立,中正堂樓梯前的介壽亭還是馬祖當時的八景之一,許多人到此拍照留下身影。現在的中正堂仍為國軍集會使用,雖然不再播放電影了,但是每當老兵回來踏訪時,都會說起一兩部起那個年代所放映的電影,回憶著那些在夢中出現的軍中情人。
 
馬祖文康中心設立於1960年,選址梅石聚落是因為其座落於東守備部及西守備部的中央地帶,群山環繞於澳口,讓文康中心兼具樞紐的便利性以及隱蔽的安全性。
當時的文康中心還包括馬祖官兵休假中心(現為梅石幹訓班),馬祖休假中心是提供防區有功官兵獲得榮譽休假之休憩場所,同時也能做為外賓的「接待中心」,另有體育部、服務部、飲食部、娛樂部等一共四大部門,中正堂及特約茶室皆屬於娛樂部,讓休假官兵能有多元的休閒娛樂,鬆弛備戰時的身心壓力。
*本處仍有國軍駐守,尚未開放民眾參觀。

梅石聚落

舊稱美人澳或美瑞澳,原為純樸的澳口漁村,在1960年前後,因著馬祖文康中心的設立,大量湧入的人潮帶來錢潮,讓梅石聚落這個小漁村,在此期間陸續開設許多像是彈子房、浴室、洗衣房、理髮院、小吃店等因應國軍需求而衍生的行業,一時之間成為當時南竿地區最繁華的村落。而後隨著山隴介壽堂、馬港光武堂落成,梅石娛樂中心的角色急速沒落,後來併入清水村。現在的梅石聚落僅餘幾戶居民居住,依稀可見傳統木造間排的商街樣貌。

 

紀念時代

這些人物、事件與地點的在場,說明這一段戰地經歷,不僅改寫了馬祖的地域史,成為國共對戰史的焦點,更是將馬祖捲入時代的鋒尖浪頭,成為世界冷戰史的見證。而當歷史不斷向前,仍然必須記住、反省、記住。

經國紀念館

1952年時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先生首次蒞馬巡視。東海部隊進駐西莒時,蔣經國即經常到西莒。1955年金門九三砲戰後,兩岸戰情緊繃,馬祖氣氛森嚴,該年4月和8月,蔣經國更兩次陪同蔣中正巡視馬祖。此後蔣經國巡訪馬祖至少超過30次,最後一次訪馬於1985年總統任內。在此三十多年期間,經國先生訪馬目的不僅為了軍事備戰與鼓舞士氣需要,更關心當地居民的生活改善,留下許多與居民親切互動的故事。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先生逝世,馬祖軍政首長商議設立經國紀念館,最終選定於勝利水庫西側山丘上興建,1994年6月落成。紀念館保存經國先生歷年視察馬祖防務的珍貴照片以及各類文書往來手稿,更呈現經國先生與中國歷史和馬祖命運緊密相連的一生。
 

美軍足跡園區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防堵共產勢力擴大決定重新支持國民黨政府,而美軍顧問團正是軍事援助的一部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後,1954年在華心權指揮官任內,美軍顧問團進駐馬祖前哨,負責顧問馬祖指揮部指揮官。凡有關本區任務上的作戰訓練與後勤供應,以及在各島嶼各項軍事設施與作業,顧問提供改進,或對全面防禦情勢的各項建議,並定期向派駐台北的總團報告。美軍顧問團駐防工作一直到1970年代後期美國政府政策轉向後才告終止。
2013年位於鐵板的油庫連在一次餐廳壁面整修的過程中,意外使當時美軍顧問團在牆上繪製充滿思鄉情懷的美國地圖重見天日。而此處原本為美軍顧問團招待所,室內仍保有美國一般家庭常見的壁爐和煙囪。也因為這個發現軍方將此營區規劃為美軍史蹟園區,整理呈現美軍駐馬期間所留下的遺跡與史料,記錄這一段特殊的歲月。
*本處仍有國軍駐守,尚未開放民眾參觀。
 

馬祖日報社

馬祖日報前身為登步報,因紀念著名的登步大捷而誕生,每旬出刊一張,為軍中發行刊物,並隨部隊進駐馬祖。1955更名為馬祖日報,隸屬於馬祖指揮部,員工均由軍中官兵調用。1964年改隸馬祖政務委員會,由馬祖防衛司令部政戰主任兼政委會秘書長為發行人,社長由軍職派任。1982年始將軍版、地方版分離,民間新聞開闢獨立專版,成為新聞版面主角。1992年戰地政務終止,實施地方自治,連江縣政府遷至山隴村蔬菜公園旁,馬祖日報社遷入現址,開始由縣府經營,轉變為地方性報社。
馬祖日報是過往軍管時期唯一的媒體,當時所記錄的新聞與捕捉的影像已然成為追尋那段歷史最珍貴的文獻。1995年馬祖日報將報史館的構想延伸為「馬祖故事館」,透過昨日的新聞見證過往的點滴。
 

津沙水庫/津沙公園

馬祖列島地勢丘陵起伏且面積狹小,幾乎沒有河川溪流,早期居民多以鑿井取水方式維生。戰地時期為提供大量駐軍以及民生用水需求,軍方陸續在島上開挖水庫,及至今日南竿島即有九座水庫與壩體。而這些水庫與其說是水庫更像是蓄水池,同時也提供休憩與觀賞功能。
位於津沙聚落附近的津沙水庫即構築了環庫步道,並在水庫旁闢建津沙公園,公園裡有溜冰場、體能訓練場等設施,更是當時學生遠足郊遊必到之處。附近種植苦楝、相思等樹種,這也是戰地政務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林相,因為早期國軍為了使原本光禿的島嶼更具掩蔽性,大量推動植樹造林,而這幾種樹種生長較快、環境適應力較強,因而成為戰地特殊的生態風景。
 

軍人紀念園區

軍人是戰地的靈魂。長期屬於戰地的馬祖雖然並沒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但是在對峙與備戰的過程中,在與環境搏鬥、向人類極限挑戰的高度壓力下,仍然有許多軍人因此而犧牲寶貴的生命。而這些回不了家的人們被迫選擇在此長眠。
1992年於珠螺村北面半山腰上設立軍人紀念園區,園區之內除了陣亡將士墓之外,另規劃忠烈祠區與紀念碑區,沿著多達315階的台階拾級而上,遙想那個晦澀壓抑又慷慨激昂的時代,犧牲小我與完成大我之間的悲壯與無奈。
 

天馬基地(空飄站)

心戰是戰爭的另一種形式,雖然不見真槍實彈,但卻是兩軍對陣時不可忽視的精神作戰。天馬基地「馬祖心戰特遣隊」,隸屬於總政治作戰部心戰處心戰總隊,主要執行對大陸的空飄任務。如同大陸會用宣傳彈夾帶傳單,台灣也會在氣球裡放傳單、衣服、糖果及日用品,宣揚自由祖國的民生樂利。
完美達成空飄任務的關鍵在於掌握氣象。由於風在不同高度時有截然不同的樣態,天馬基地利用氣象局最精密的資料,計算每一層風的風向、路徑、時間,並在空飄前在繩子繫上雷管裝上定時器。當氣球順著氣流升空飄送,在預定的時間後雷管自行爆炸,切斷綁著氣球的繩子,氣球中裝的各種宣傳物品才能落到目的地。只不過有時天有不測風雲,還是有無法正確到達的情況。據說天馬基地的傳單,最遠曾經飄到中東地區。
天馬基地的空飄站角色直到1997年才結束,現為憲兵隊駐紮之所。
*本處仍有國軍駐守,尚未開放民眾參觀。
 

轉換風景

隨著一個時代的告別,馬祖卸下了戰地身分,也卸除了軍管的多重限制,並且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與未來。那些曾經神秘而嚴肅的軍事重地,也被從原來特定的功能釋放出來,交給另一個時代定義它的樣子。

 

枕戈待旦產業園區

當船駛進福澳港,迎面而來的「枕戈待旦」巨型照壁已然是南竿最具代表性的地標,更是馬祖最具象徵性的精神標語。「枕戈待旦」四字原為1958年蔣中正總統巡視馬袓防務時,親筆題字以嘉勉軍民不忘光復大陸之志,真蹟經放大銘刻於巨型照壁之上,得以向對岸共軍宣告國軍「枕戈待旦」之備戰精神。其與金門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可說遙相呼應,氣勢雄偉,齊享盛名。特別的是,福山這一巨型照壁其實為一樓高五層、進深莫約三公尺的建築物,可看做是戰地政務下的特殊建築產物。

 

12據點-刺鳥咖啡獨立書店

12據點位於牛角澳口,地勢險要,視野開闊,鑲嵌隱蔽在垂直陡峭的岩壁之中,從射口望出,牛角海岸、北竿海灣,以及對岸黃岐海域,近、中、遠三景整個納入,一覽無遺。此據點被軍方釋出之後,一度提供鼓板協會作為練習、聚會之用。近年來縣政府透過委外經營方式,將這個原本嚴肅神秘的據點空間變身成為融合剛毅與古樸、理性與感性的刺鳥咖啡獨立書店。
「刺鳥」這個名稱,來自一本小說,傳說中刺鳥離巢的那一刻起,就會不停尋找荊棘之樹,把自己的身體撲向最長、最尖的刺,臨死之前用生命唱出最美的歌聲。一手打造此一差異空間的馬祖文化先驅曹以雄取名「刺鳥」以自況,而這一方特別就像是山崖間陡然綻放的奇花異草,以咖啡與書香芬芳這座島嶼。
 

八八坑道

八八坑道窖藏高粱遠近馳名,「八八坑道」也因此成了好酒的代名詞。事實上,八八坑道原來是先民躲避海盜的藏身山洞;國軍進駐馬祖後,加以鑿高、挖深與強固,闢為戰車坑道,全長200公尺,可容納一個步兵團的兵力。正向出口可迎擊海上入侵的敵軍,後方出口可通往過去的南竿軍用機場;施工期歷時約10年,於1974年完工,當時司令官夏超為慶祝蔣公88歲誕辰,因此命名為「八八坑道」。後來,坑道一度成為中華電信的機房,至1992年冬,軍方才正式移交馬祖酒廠使用。
馬祖酒廠接收後,改為儲酒用。目前主通道為罈裝老酒存放區,次通道為高粱酒系酒槽區;坑道內冬暖夏涼,長年溫度約15-20℃間,具恆溫穩定作用,是絕佳的儲藏酒窖,尤其陳年老酒,因停產之故,現存均為十五年以上,存量賣完即停,更顯其珍貴。坑道內酒香四溢,置身其中不禁令人微醺。
 

大砲連

大砲連營區是目前極少數開放民眾參觀的現役營區,除了可以讓人一窺軍事重地的神祕,營區內的超級榴彈砲更是吸引眾人目光的所在。超級榴彈砲是口徑達240毫米的巨型大砲,重達2萬多公斤,ㄧ顆砲彈重達160公斤,射程可達23公里,破壞範圍超過一座足球場的面積。光是炮台就有3個人高,一次要二十五名弟兄才有辦法操控這大砲。二四○榴彈砲是美軍二戰時的精銳武器,在飛彈、火箭彈尚未主宰戰場的年代,瞄準閩江口的「二四○」堪稱是最具震撼力的火砲。
「 二四○」最後一次實際射擊紀錄落在1996年,二十多年來隱身在相思樹林間的巨砲仍然堅守岡位,並提供給本國民眾一窺究竟。
 

55據點-青年民宿

55據點(忠誠堡)位於連接津沙與鐵板聚落的津仁步道沿海突峽處,與57據點形成火網防線戍守津沙澳口聚落。據點入口立有一忠誠堡牌樓,一個衛兵哨,據點內為一個大型的半地下掩體設施,內有中山室、槍械室、寢室、觀察哨,觀察哨等空間,主體建築右側有一通往海邊的小步道,步道盡頭有一彈藥儲藏空間,和三處槍陣地。進入彈藥儲藏空間尚有一個通往地下砲口及槍陣地的坑道,充分展現展現當時國軍利用地理環境達到戰備佈建的巧妙。
55據點上方為營舍,而垂直而下的秘密通道,則是通往臨海懸崖的大砲與機槍射口。軍方撤駐後,由馬管處接管並由當地青年經營變身為青年民宿。在同樣都是提供住宿功能的空間裡,隨著時代的轉變已然有了截然不同的風貌,而入住其中的人想必也是心情迥異。

最後
來看一下馬祖戰地文化博物館中的投影來更了解馬祖的過去吧!!

本文整理自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留下回應

請輸入你的留言!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