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形和半形是文字的兩種顯示形式,「全形」指文字字身長寬比為一比一的正方形,而「半形」為寬度為全形一半的文字。現在這兩個詞通常用來指代電腦中顯示的文字。
為什麼會有全形與半形的輸入方式?
在早期的電腦中,英語或拉丁字母語言使用的系統,每一個字母或符號,都是使用一位元組的空間(一位元組由8位元組成,共256個編碼空間)來儲存;而漢語、日語及韓語文字,由於數量大大超過256個,故慣常使用兩位元組來儲存一個字元。所以這原本是編碼層面的「單位元組」「雙位元組」的問題。
當時使用等寬字型(如DOS、部份文字編輯器等)時,字型也就順應這種編碼形式,將中日韓文字的寬度繪製成拉丁字母和數字的兩倍,這樣字元的編碼儲存和顯示寬度可以一一對應起來,「單位元組」文字顯示成「半寬」,「雙位元組」文字顯示成「全寬」。因此當時的使用者就開始習慣稱中、日、韓等文字為「全形字元」,而稱拉丁字母或數字為「半形字元」。
但是,後來電腦的文字編碼技術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儲存一個字元可能用一個、兩個、三個或者四個位元組(如UTF-8)。一個英文字元即使顯示為半寬,依照不同的編碼方式,並不一定是用一個位元組儲存;而日文的片假名也不一定是雙位元組,也可能用一個位元組儲存(即「半形片假名」)。因此,現在字元編碼儲存和字元顯示寬度的已經沒有一一對應關係。但是由於字元編碼和字形寬度曾經的對應關係,很多使用者一直習慣性地使用「全形/半形」詞彙。
如何快速的切換全形與半形
有時候在作文書處理的時候,不小心把輸入格式切換到全形去,但是又找不到哪裡可以切換回來,其實最快的方式就是使用快捷鍵,只要同時按下 Shift+空白,就可以任意在全形與半形之間做切換。